你知道什么叫“去邊”?什么叫“棱枕”?這些問題,打開本土DM雜志的“南普速成班”,都會一一告訴你。
最近幾個月,一本名為《熾熱》的本土DM雜志在南寧市各高校、高中悄然興起,很多外地來邕的年輕人也都到處搜尋,以此作為游玩南寧的“坐標”。最新的一期雜志,印刷量達到了3萬冊。
你知道嗎?這本充滿著濃濃南寧“老友味”的雜志,出自一群毫無出版印刷經(jīng)驗的大學(xué)生之手。
搭臺與爭吵 幾個室友吵出本“熾熱”
“我們做一本從來沒人做過的雜志吧。”
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廣西民族大學(xué)相思湖學(xué)院藝術(shù)系數(shù)字傳媒專業(yè)的楊智謀和一名室友的一個簡單而又沖動的念頭,得到了同寢室其他幾名室友的回應(yīng)。
雜志怎么做?沒人知道。小楊自告奮勇?lián)斄酥饕氖聞?wù),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跑腿兒打雜”,沈毅、才博負責設(shè)計,小P、韋恒承擔攝影攝像的活兒,編輯讓韓斯明和文靜負責……整個宿舍和同班幾位同學(xué)全都加入了這個“草臺班子”。為此,他們還租了套兩房一廳作為工作室。
可是,雜志要從哪兒做起?激情過后卻遇到了現(xiàn)實:沒有資金,也沒有贊助。沒錢,湊唄!幾個小伙子把生活費和打工攢的錢一湊合,湊齊了幾百元“起步資金”。
雜志做什么內(nèi)容?幾個人為此進行了激烈爭吵,吵完了再開會,開會了再磨合……就這樣吵了幾個月,這本雜志的方向終于漸漸明晰。
2013年暑假,他們終于設(shè)計出了雜志的雛形。“你們這東西完全不能印,根本不符合印刷要求。”印刷廠的工人一句話,給幾個小伙子從頭到尾潑了一盆冷水。他們只好從頭開始學(xué)習(xí)印刷的基本知識,將原稿一改再改。
2013年9月11日,一本名為《熾熱》的校園DM雜志悄然出現(xiàn)在民大相思湖學(xué)院的一個取閱點處。“我們沒敢放太多,先放了50本,然后躲在角落偷偷地觀察。”1個小時之后,同學(xué)過來拍拍楊智謀的肩膀說雜志全被搶光了,他才緩過氣來。這一期雜志總共印刷了3000冊,全被一搶而空。
味兒與精髓 翻開雜志是一股南寧老友味
這本雜志,隨后在南寧市的各個高校和中學(xué)迅速傳開。
“從來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接觸過。”很多年輕人都認為,雜志令他們耳目一新,原因是為“讓外地人懂得什么叫南普,讓南寧人更懂得什么叫南普”。
這一個評價,也讓楊智謀和幾個主創(chuàng)感到十分驕傲,這也是他們無數(shù)次爭吵之后最終留下的“精髓”,那就是“南寧味兒”。
翻開每一本雜志,撲面而來的都是一股濃濃的“老友味兒”,幾乎所有的文章通篇都以南寧本地俚語描述或穿插。
“每篇文章的后面,我們都會對出現(xiàn)的南寧話做一個詳細的注解。”楊智謀說,他們已經(jīng)為看不懂的外地人做了充分的考慮,“罕返”翻譯為“節(jié)省,省下來”,“meng”指的是“拔,拔出來”,“做滴乜”就是“做些什么”。很多人都是照著雜志里的標注在那兒認真地學(xué)習(xí)南寧話。
雜志里頭的所有內(nèi)容,也全都來自本土文化。埌東為啥叫做埌東,民族影城什么時候消失、什么時候又重現(xiàn),建政路都有些啥好吃的……“其實,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保留和發(fā)揚的東西,南寧一直缺少自己的本土文化,需要有人去挖掘和保留。”楊智謀說。
在眾多版塊當中,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版塊叫“南普速成班”,每一期教會大家一個人們熟知的南寧俚語。這個版塊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們頗有創(chuàng)意地在這些俚語上做了漢語拼音、英語以及中文釋義、詞語造句,頗似新華字典的注解。那種只可意會而又不可言傳的語言環(huán)境,常讓翻閱者大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