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不是一次成型。上海印刷集團總經(jīng)理沈劍毅告訴記者:“我們引進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彩色打印機,一次打印的最大尺寸為50厘米。國內(nèi)一共有兩臺這么大尺寸的打印設備,這是其中一臺。這個殘體的佛像,是分7個部分打印出來拼接成的。”
該公司引進的3D打印機雖然是色彩還原度比較好的型號,但其色彩只有39萬色,不足以展現(xiàn)龜茲洞窟佛像的色彩,為此,項目組通過校色后又請新疆畫師對佛像進行了彩繪。壁畫的色彩更為絢麗,考慮到色彩還原不是3D打印機制造商的專長,該公司通過自主積累的色彩還原經(jīng)驗來彌補這一缺陷,使得宣紙印刷的壁畫實現(xiàn)了高精度的色彩還原。
不過沈劍毅表示,3D打印設備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建模。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早在今年3月,該公司就進駐克孜爾新1窟,光對洞窟和上面的壁畫進行數(shù)字化的高精度掃描就花了45天時間,“圖像是平面的數(shù)字化,洞窟是立體的數(shù)字化”。最終采用3D打印復制的佛像,誤差在1毫米以內(nèi),相當逼真。
技術與成本瓶頸有待突破
上海印刷集團在成功還原新疆龜茲洞窟之后,接下來將對流失海外文物的龜茲文物進行還原。張曉遷表示,去年公司的藝術總監(jiān)已到德國收藏龜茲文物最多的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回來,將利用平面照片對文物進行立體還原。另外,該集團還將對中華藝術宮(即世博會中國館,上海美術館為其運營管理主體)里的雕塑類藝術品進行數(shù)字化掃描還原。
不過,成本過高或許會成為應用3D打印的一大瓶頸。沈劍毅告訴記者:“3D打印的原料的成本很高,平均每克材料要15~20元,做一個頭像就要幾萬塊。”現(xiàn)場展出的兩尊佛像,由于打印材料成本偏高,只在外面用了2厘米厚的石膏殼,殼上印了1毫米厚的彩色墨水,中間都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
另外,在技術方面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攻關。張曉遷表示,受3D打印機尺寸所限,打印現(xiàn)場展出的兩尊佛像要分7塊打印后根據(jù)三維數(shù)據(jù)進行拼接,這方面的技術還要繼續(xù)攻關。另外,我國在將3D打印應用于文物還原方面還沒有相關標準,這方面如何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還有待完善。